"同样是文盲,但母亲与父亲却大不一样。"在读到梁晓声《我的父母》之前,如果有人说"文盲和文盲是不一样的",估计会被嗤之以鼻。
但梁晓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文盲真的不一样。父母都是文盲。父亲往上数很多代也都是文盲。而外祖父曾当过几年私塾先生。所以,文盲父亲认为,人要靠力气生活。文盲母亲则认为,人该凭文化立足。
"如果谁认为一个人没有导师就不可能走上文学道路的话,那么我的回答是——我的第一位导师,是母亲。我始终认为这是我的幸运。"
除了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长篇巨著,梁晓声也用简洁深情的文笔,记录下包括父母在内的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人和事。
《路过你生命中的每个人》是梁晓声的最新散文集,收录了他对亲人的真情,对乡野的感情,对偶遇的感激和对人生的体察。文章简短文笔平实,但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拨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一
有人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家,就去看他的散文随笔。因为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作家往往会写得相对自由和真诚。
梁晓声对家人充满感激。《年轮》中王小嵩幼年的家庭情况,和梁晓声本人非常相像。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独自拉扯3个孩子。
幸运的是,不让孩子读"闲书"的父亲不在身边,而母亲每月只有30元收入,就舍得拿出1.5元给儿子买"闲书"。儿子看母亲辛苦,把钱拿去给母亲买了瓶水果罐头。母亲又给了儿子1.5元。那个月全家10%的收入就买了一本"闲书"。
梁晓声出生于1949年,十几岁时正逢特殊时期。书,特别是小说之类的"闲书",对于尚无法温饱的家庭来说,是一件昂贵的奢侈品。作家梁晓声对母亲充满感激。
梁晓声和父亲
对父亲梁晓声更多的是敬佩。在《父亲的演员生涯》中,父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人难忘。当时梁晓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父亲和他住在一起。父亲有一把漂亮的大胡子,不断有导演来请当时已经74岁的父亲充当群众演员。
梁晓声对此很不以为然。但父亲的态度让他大感意外。父亲穿上戏服就长时间不敢坐不敢靠,怕把戏服弄皱了。因为下雨剧组无法开工,父亲就替导演替整个剧组发愁。而他在整部戏里不过只有十几秒镜头,一句台词都没有。
父亲都演过什么影片,梁晓声说不上来。但他记住了父亲澳门高价代妈对群演这份工作的态度:"我们中国的古人,主张干什么事都认真,要当群众演员,咱们就认认真真地当群众演员,咱们这样的中国人,外国人能不看重你吗?"
梁晓声一家三口
二
梁晓声感激父母,更为自己在父母身边尽孝时间短而愧疚和遗憾。
梁晓声有位朋友的老家在一个茶乡,他曾多次去往友人家里,每次见到朋友的妈妈,就会想起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并对友人生出很多羡慕,后来干脆认了干妈。
他说:"都五十七八的人了,居然还认起干妈来;实不是习惯于虚与委蛇,而是由于在心理上仍摆脱不了那一种一心想做一个好儿子的愿望。因为我从来就不曾好好地做过儿子。那是需要些愿望以外的前提的。对于我,前提以前没有,现在前提倒是有了,父母却没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非亲身无法体会。梁晓声写了好几篇茶乡老人的文章,借以表达这种感情。
《茶村印象》记录茶乡采茶季的繁忙景象,连70多岁的老人也每天起早采茶。又写了一篇《王妈妈印象》,聚焦自己认干妈以及干妈幸与不幸的过往和现在。写这些纪实性的文章,梁晓声似乎还无法完全道尽对父辈的歉疚,又写了短篇小说《老茶农和他的女儿》。
女儿回家写博士论文,图的是茶乡安静没有外界打扰。正是采茶季,老父亲每天出门采茶回来做饭,总开心地说茶叶又涨价了。但女儿对此毫不在意,她一心想着论文写好毕业后的发展前途。连父亲偶尔的胃疼也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她坐上回京的列车,偶遇出外打工的邻居,才知道采茶已无法维持父亲的生活,而父亲胃癌已是晚期。
所有生活的平静和从容,就像一直紧绷的皮筋,啪的一声突然断裂。读者甚至能够看到女儿等不及要下车的手忙脚乱。小说中的女儿还有机会陪伴父亲,而作者却永远失去了。
不过,作家的优势是,可以把生命中所有的情感都放在文章里,用文字反复咀嚼,从而弥补遗憾表达内心认识自己。
梁晓声的父亲是《我的父母》中,不许儿子看"闲书"的文盲,是《父亲的演员生涯》中,有一挂漂亮长髯的认真的群众演员,还是《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中,用织毛衣来对抗寂寞的50岁老男人。
梁晓声的父亲还可以是《轮回》中王小嵩三年回家一次的爸爸,可以是《老茶农和他的女儿》中,那个期待和女儿一起采茶却始终说不出口的老父亲,更是《我与儿子》中那个在孩子和写作中无法两全的"我"。
《年轮》
三
梁晓声写了1000多万字的作品,里面都是像"父亲母亲"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被时代裹挟前行。著名的知青题材自不必说,《路过你生命中的每个人》里,普通人身上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
《玉顺嫂》里,一个只有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竟然很多人炒股。当然,是让人代炒,结果可想而知。《鸳鸯劫》中的主角是个画家,他的作品遇到了拍卖市场的风口。于是,看着他起高楼宴宾客,又看着他婚变了楼空了。
更多小人物众生相在《紧绷的小街》中。梁晓声在童影厂的宿舍外有一条小街,原本偏僻静谧。但随着城市发展,小街逐渐热闹起来,后来更形成了街市。
习惯了安静秩序的梁晓声,对街道油腻的路面和嘈杂的摊贩是不适应的。他在街上遇见过卖他的盗版书的,还在街上和人发生争吵,有一次他的同事直接扇了对方两个耳光。后来私家车增多,小街"肠梗阻"更让人难以忍受。
对街道的怨言,随着一个外地男人的出现消失而消失。
他是突然出现的,挤在卖茶叶蛋和卖鞋垫的两个大娘中间,卖彩纸做的风轮。作者很疑惑,卖风轮连每天的饭钱都挣不够,一个大男人不能去干点别的?
一个月后男人消失,梁晓声才从两个大娘口中得知,男人在老家农村干活时,手臂被砸断残疾,右手是假手......接着,他又得知两位大娘卖茶叶蛋和卖鞋垫,都挣不了多少钱,不过对于没有退休金的她们来说,多少能给子女减轻点负担。
听了这些,想到街上卖豆浆的卖烧饼的,"我的脾气,如今竟变好了。"看到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生之艰难,明白他们的追求及幻灭,通晓他们的执着与无奈,小街不再紧绷,反倒令人钦佩起来。
梁晓声在《路过你生命中的每个人》自序中引用一个诗人的话:"人的丰富多样就是文学的全部内容,也是它存在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作家能观察他们的日常,体会他们的情感,传递他们的冷暖,发现他们的价值。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往期精选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聘代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