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又称祭灶节、灶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的节日。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民间祭灶,其实还是源于古人拜火的习俗。《释名》中有记载:“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要开始准备年货、扫尘和祭灶了。
小年祭灶
关于祭灶的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灶神作为中国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祇,各个民族都有供奉。早在商朝时期,民间就开始供奉灶神,秦汉时期灶神更被列为“五祀”之一,与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共同负责每家每户的平安。除了掌管人们的饮食外,灶神还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善恶的神官。
晋代葛洪《抱朴子·微旨》
关于灶神考察人间善恶的说法,早在春秋时期就流传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说法。孔子在向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提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也有“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的说法。
那么,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呢?对于这个日子,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观点。北方地区通常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地区则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过小年。为什么会这样呢?到底哪一天才是真正的小年呢?
清嘉录
清朝野史大观
传统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在腊月二十四。在清朝中期之前,北方的祭灶日也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北方人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中就有记载说:“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也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重庆代妈招聘灶神于坤宁宫。 但是,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就把灶王爷也给拜了。也由此开始,北方地区的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
那么,小年究竟要怎么过呢?灶神又是如何祭的呢?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那时候的人们认为,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和监察,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者恶行,这时候民间就要举行仪式送灶神。宋代诗人陆游就有“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的诗句。
一般来说,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人们会在灶王龛前供上香烛,供桌上摆放好供品。有的地方还会在供桌上放一盘剪好的稻草,这是为灶神上天骑的马所准备的草料。清代蔡云在《吴歈》诗中曾说“媚灶家家治酒宴,妇司祭厕莫教前。剉柴撒豆餧神马,小小篮舆飞上天。”
到了腊月二十四的中午,还需要在灶王龛前点上香烛,同时摆好供品,进行祭祀。祭祀完毕后,取下灶神像和对联,拿到屋外和黄纸一起点燃,这便是送灶神上天的仪式,被称为“送灶”。
说到这里了,大家一定会问,灶神究竟是谁呢?是男还是女呢?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灶神是饮食之神。但是关于灶神的具体身份,我国古籍史料中却有很多不同的记载。
在《庄子·达生》中有“灶有髻”的记载,称“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礼记·礼器》中有记载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淮南子·氾论训》则有“炎帝作火,而死为灶”的记载。
关于灶神的身份,历代古籍记载可以说是都不一样。但关于灶神所担负的职责,史籍的记载却大多是一致的。
《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记载:“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提到:“(灶神)居人之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乱岁》记载:“廿五日至除夕传为乱岁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驾,诸凶煞俱不用事,多于此五日内婚嫁,谓之百无禁忌。”清代《敬灶全书》中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同时还有“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善恶簿呈殿,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如有曾犯过恶,后自改悔,一旦回头,神钦鬼伏”的记载。
可以看出,除了作为饮食之神外,灶神还负责督查人间过错,向玉帝汇报的这项工作。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对灶神恭恭敬敬,同时在灶神上天汇报这一天,为灶神摆上贡品,供上好吃的好喝的,也就因此形成了祭灶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很少有人家再供奉灶神,与祭灶相关的古老习俗正在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也有一些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比如吃灶糖。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灶神,目的是让灶神能够嘴甜一些,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让新的一年家中能有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灶糖一般只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鲁迅曾在《送灶日漫笔》中写道:“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里所说的“胶牙饧”就是一种灶糖。
另外还有一项习俗流传了下来,就是“二十四,扫房子”。祭灶日扫尘也最初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逐渐演变成为大扫除活动。《清嘉录》中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为的就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作为过年的开端,祭灶节的地位仅次于中秋节。无论是在外做官,还是考取功名的人,都要赶回家中团圆。祈求灶神保佑,与邻人分享祭灶糖果。灶神的地位如此之高,正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温饱问题是第一大事,所以才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而灶神,正是掌管民间烟火的神主,地位自然十分重要。我们来看下灶神究竟长什么样。
灶神神像是个庞大的体系,人们通常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张贴祭祀。各地灶神年画大多为木版刻印,有着不同的版式和内容。按画面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单座、双座、三座等,从布局格式上又分三层灶、两层灶和一层灶。
《灶神》纸马清代版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三人灶》纸马清代版
国家图书馆藏
单座只有灶王爷一人,双座则是灶王爷与灶王奶奶,三座灶神画像多以民间故事“张郎休妻”为原型,灶王爷居中间,左右有两位夫人陪伴。上书“灶君神位”“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之类的对联,以祈求灶神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上天奏事灶》河南开封木版年画
民国版国家图书馆藏
《吉星高照灶》河南开封木版年画民国版
国家图书馆藏
《双座灶王》神像民国版
国家图书馆藏
农耕秋收、织布养蚕,是先民们关心的大事,因此,灶神年画眉头部分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以及盘龙、南天门和骑马报事功曹等图样。记载着岁次干支、月份大小、二十四节气,同时还增加了福运吉时的内容,如“几龙治水、几牛耕地”,既是对当年农业收成的预示,也提醒人们勿失农时、根据时令进行农事耕种。
《灶神》河北武强木版年画清代版
武强年画博物馆藏
灶神年画的用色多是大红大绿、大黄大紫,浓墨重彩,布局满满当当大的,尽情彰显着民间审美趣味的同时,也把年味表现了出来,给人一种人丁兴旺、幸福美满的感觉。灶神年画内容表达也非常多样,一张画中可以融入灶君、福禄寿喜财、门神、八仙、侍卫、童子等多种元素,画面饱满,气氛热烈。
《状元及第灶》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民国版
国家图书馆藏
这些丰富而又艳丽的灶神年画,既是实用的农时日历,又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寄托。它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是民众千百年来对家宅平安、生活富足、增寿延年等美好期望的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好了,关于小年我们就说到这里。最后祝大家吉星高照,财运滚滚!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聘代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