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微信号码
微信号:请联系网站管理员
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以上二维码 或 手工输入以上微信号加我
一定要告诉我【从聘代妈看到的】否则拒绝
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聘代妈 -> 中师是一种情结,母校是永远福州求代妈的记忆
中师是一种情结,母校是永远福州求代妈的记忆
【应聘提醒】 凡是以任何理由向求职者收取服装费、培训费、押金等各种费用的信息均有欺诈嫌疑,请保持警惕!建议多家咨询对比,寻找有通过身份证+执照验证的招聘信息。
独家广告赞助商
会员级别: (到期时间:终身)
置顶情况: 未置顶
公司名称: 圆梦孕妈
认证情况:

未上传身份证+营业执照

未通过身份证+营业执照认证

应聘电话:
13280617512 圆梦孕妈 [查看发帖记录]
打电话给我时,请一定说明在  福州聘代妈  看到的,谢谢!
联系微信: 13280617512
  • 只要会打字,动动鼠标、传点图,就能在1分钟内拥有自己独立的聘代妈站(PC+手机版)点击右侧立即入驻 →
点击注册图片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呼和浩特师范学校毕业生郭宇馨老师的文章《我与师范》 。感谢《老师范的故事》一书编委会对我们的转载授权。《中师生》公众号正在筹备《中师生》公众号纸质版的编辑,并进行《中师千校文集:我和中师学校》系列图书征稿工作,欢迎中师生提供有关中师学校生活、学习文章。并诚邀加入编委会。】

  原题:我与师范

  作者:郭宇馨

  来源:《老师范的故事》公众号

  前几天收拾陈年旧物,无意间翻出三个学生证“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证”。于是拍照,发朋友圈,名曰:“我的求学之路没有离开过‘师范’二字”。在大家的一片点赞中,思绪不禁回到了一个多月前。

  那天傍晚,无意间路过母校——呼和浩特师范学校。看到琴楼依旧屹立,却少有灯光,校门依旧,校名却早已消失,伤感之情轰地一下遍布全身。那种离别的感伤,犹如孩子失去了妈妈一样。

  当年的琴楼每到傍晚,幼师班的学生都要在这里练琴,钢琴房里灯光闪烁,乐曲叮咚,从下面路过感觉美极了。作为普师的我们是没有机会去琴楼弹钢琴的,留给我们的只有吱呀作响的脚踏琴。那种和祖母年龄相比都不逊色的,早已看不出任何漆色的琴,弹时需要手脚并用才可以发声,脚在踏板上每踩一下,一股股带着浓厚灰尘的风便呼呼吹出,伴着吱吱扭扭,伴着阵阵咳嗽,伴着手忙脚乱,音乐细胞全死。所以普师班的学生没有几个来练琴的,更没有几个会弹琴啦。

  因为实在喜欢音乐,我就向胡阿菁老师学习钢琴。每天住校,需要练琴的迫切愿望逼着我想办法。于是,借幼师班的学生证,冒充幼师生弹过。打着弹脚踏琴的旗号,偷偷去逐一寻找哪个钢琴房今天忘了锁门。后来,研究出一个办法,悄悄给看琴房的人一点儿贿赂,就可以坦坦荡荡地拿着钥匙走进琴房享受独属于自己的音乐时光。一个月我妈妈给我的饭费才40 元,幸好学校给我们每月有42.5 元的饭费补助,家长给的饭费我就可以省下了。就这样省吃俭用,我弹完了《拜厄》《哈农》,弹完了一首首考级曲目,最后还在舞台上表演了《土耳其进行曲》。如今,胡阿菁老师成了我女儿的钢琴老师。我们经常坐在一起聊天,我的孩子永远无法理解,当年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学习的热情,更不会理解我对母校琴楼那么依恋。

  此时,再望琴楼,有些陈旧,有些寂寞,不知落满灰尘的脚踏琴是否还在记录着历史?是否还有像我一样天天惦记着去弹钢琴的学生?更不知琴楼是否还承载着音乐的梦想和原有的责任?

  曾经每一个自学的夜晚,我都是在琴房度过的。而每一个中午,我则是在教学主楼一楼的书法教室里,一支毛笔、一盒墨、几叠毛边纸,闻着淡淡的墨香,在老师和同伴之间静静地享受练毛笔字的时光。此时想来,难道那不是一种修行吗?偶尔也有小娱乐的时候,就是几个调皮同学趁索英镌老师回家吃饭时,偷偷地拿起他的毛笔,在他的宣纸上写上几个。那笔仿佛有魔力,每每握住便有一种庄严感,写出来的字定比用自己的笔墨写出来的漂亮,却总也赶不上索老师的功力,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都想在上面试试。

  索老师还在练字时,我们都静得下心,各练各的,互不相扰。索老师开始收拾东西时,看吧,一双双眼睛貌似盯着手中的笔尖,其实眼神早就飘到了老师身上,只要他一离教室,准有几个飞一般地冲上去。谁都用过那笔,谁都在那纸上写过,索老师质问起来,却谁也不承认,更不指认,索老师也笑着包容着我们。我当老师之后,教过一篇课文《窃读记》,感受文中作者窃读快乐的时候,不禁想起那时的我们何尝不是“窃写记”呢,想起那种小小的愉悦及窃写带来的快感。

  索英镌老师与齐平校长(摄于2020.10.8)

  师范最闪亮的风景线是大食堂,因为吃饭时只有大圆桌,没有椅子、没有凳子,连块可以垫屁股的砖都没有,于是学生一码色儿地站着吃,在一片呼噜呼噜的狂吃声中,没有闲情聊天,没有雅致品菜,没有人在乎今天的菜是盐多还是醋少,没有人在乎土豆、茄子从来不削皮,只在乎吃了没,吃饱没,从来不问自己吃好没……正是这样,师范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办事利落的作风,培养了我们坚守本真、拒绝浮华的态度。

  大食堂除了解决全校学生温饱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圆桌往墙角一立,立刻变身为学校的大礼堂,各种教育会议,小品大赛、唱歌比赛、班级晚会……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记得第一次参加小品大赛,我编写了一个关于失学儿童的小品,领着五个同学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排练。班级里、操场上到处是我们排练的身影。为了一个扑倒的动作我摔了不下二十回,把膝盖摔得又青又肿,一个多月都没好。那次我们演的小品获得了一等奖,我还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之后,我又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小品大赛,每一次除了小品得奖外,都能获得个人单项奖。谁能想到在进入师范大门之前,我曾是一个内向、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女孩?就是在师范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我找到了自信,挖掘了自己从来未曾发现的潜能。

  周末晚会是每个班每学期必须承担的任务,班中同学各尽其能,会唱的唱、能跳的跳、善弹的弹。一个多小时的表演,从主持到表演,从舞美效果到音乐配置,全部由学生自导自演自编自排,利用周五晚上演出。

  现在想想,排练演出过程相当虐心,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却是无可代替的,事实证明,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组织学生排演节目、完成各种活动都能驾轻就熟。这种自主、自发式的练习,远远比开一门相关的课程更令学生有收获。现在,我在学校分管戏剧教育校本课程工作,学习了大量理论之后才发现,母校当福州求代妈时的教育举措已经位于教育前沿,我们现在大谈特谈戏剧教育对学生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时,母校早已在二十多年前开始实施,而且,我们就是当时的受益者。正是在那种多样的活动训练下,我们才能在今天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正是在那种严苛的管理模式下,我们才成长为教师岗位上的栋梁。感谢母校!

  在师范学校,我发表了人生第一份稿件。记得那天,我正在食堂吃饭,同学郝向东进来找到我说,“刚才在二楼阅览室里看见《呼和浩特晚报》上面登着你的文章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扔下饭盒直奔阅览室,寻找那份报纸。找到自己的文章时,按捺不住的喜悦快把心脏撑破了,多年写稿投稿,今天终于见报啦!那天是我第一次走进学校的阅览室。

  从此,我成了这里的常客,读书摘录的同时,完成了我第二篇、第三篇……文章的发表。

  在没有落笔之前,觉得完成此文好难,可一开始动笔之后,才发现想要说的话有好多好多,想念的恩师有好多好多,难忘的事情有好多好多。

  师范是一种情结,纵使我们远行千里,也忘不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

  母校是永远的记忆,纵使她已消失在教育体制改革之中,但“呼和浩特师范学校”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作者简介:郭宇馨,1997 年到2000 年就读于呼和浩特师范学校普师131 班,毕业后到呼市回民区巴彦淖尔南路小学、回民区贝尔路小学任教。历任贝尔路小学大队辅导员、教导处副主任。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聘代妈看到的,谢谢!
相关福州聘代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