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想推荐两套很不错的新书给你们,暑假给孩子增加课外阅读相当不错!
● 一套是整整打磨10年之久的青少年历史读本:《成语说<资治通鉴>》,来自国字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另一套来自大家都熟悉的米莱童书团队,“这就是系列”又添了一位新成员——《这就是几何》。
01
先说说第一套:
《成语说<资治通鉴>》
前段时间,我去了趟人民文学出版社拜访。
人民文学出版社属于国字号的出版社,以出版高品位经典文学作品而著名,她们不做“快餐”书,只出版精品。
那天编辑老师们特热情,除了正在热卖的读物之外,还拿了不少即将发布的样书给我看。
我一眼扫过去,满满一桌子书里,最高最厚的一摞,封面上就写着《资治通鉴》四个大字。
全套是沉甸甸的8本书,每本围绕一个历史时期。
《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间的历史更迭。
这套《成语说<资治通鉴>》也一样,从诸雄并起的战国开始,讲到大一统却短命的秦朝,再到挺立千秋的两汉;
接着是刀光剑影的三国、烽火连天的两晋十六国、战事绵延的南北朝;
最后讲到昙花一现的隋朝、辉煌灿烂的唐朝与纷乱黑暗的五代十国。
市面上适合孩子读的《资治通鉴》不多,这套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的版本,叫做《成语说<资治通鉴>》。
编辑老师们整整打磨了10年,150多万字、3000多页、358个历史故事,用足够大的体量,来给孩子呈现更完整的历史。
它有两个特色:
一个是讲史;
它会给孩子讲全面的历史,讲前因后果相互串联、有丰富细节的历史。
孩子在这套书里能看到完整连贯的历史链条、丰富的历史细节,而不是碎片化的历史片段;
它另一个特色,是讲成语。
它还会从《资治通鉴》真实的历史故事中提取出1800个成语,给孩子捋清成语是怎么来的,再教给孩子应该如何正确运用。
巧妙地以成语为引,把1300多年的历史串联起来,一边读史,一边提升语文积累,一举两得。
02
理清历史的前因后果
用丰富的细节还原历史,用前因后果串联历史,
是这套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就以我手头的第二册,《大汉雄风》为例。
要想一赏大汉雄风,就一定不能错过那场楚汉之争。
你看,这册书的封面就是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一幕。
而关于楚汉之争,初中历史教材里只有这么一段话:
单看这一段话,孩子们很难知道,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和项羽相争?
为什么双方争了四年之久?四年间发生了什么?
刘邦因何取胜,项羽又为何败北?
……
而《成语说》会用整整10个故事来细细还原那场历时四年,精彩绝伦的争战。
每个故事都首尾相连,孩子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集一集的电视连续剧一样,特别有意思!
比如在第一篇《计将安出:先入关中为王》,刘邦先项羽一步进入关中的结尾是:
紧接着,第二篇《忠言逆耳:项伯密会张良》开篇是:
不久,项羽的大军抵达鸿门。刘邦手下有个叫曹无伤的,就跑去跟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大怒,准备次日一早就攻打刘邦。刘邦吓坏了,请项羽的叔叔项伯替自己说好话。
项伯答应了,并建议刘邦第二天一早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解释。所以,这篇的结尾是这样的:
而第三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合肥成为代妈鸿门宴》则这样开头:
接下来就是鸿门宴的名场面了!
你看,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被串成了一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方式,给孩子展现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帮助他们建立起历史的整体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亮点,就是把成语和历史给结合了起来。
成语与历史相结合
因此,它不仅仅是用成语串联历史,更是用真实的历史来阐释成语,给孩子讲清成语的来源,帮他们理解成语、掌握成语。
就比如“破釜沉舟”、“约法三章”、“暗度陈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面楚歌”等等,这些高频成语也都来自那场楚汉之争。
以成语为引,让孩子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
以历史为据,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孩子还能掌握成语的运用。
因此,这套《成语说<资治通鉴>》不仅是一套优秀的历史读本,更是一套大语文必备读物。
更详细的介绍都在明天的文章里~
03 下面说说另一套,
《这就是几何》
这是我前段时间收到的新书《这就是几何》,它用漫画的形式来给孩子做几何启蒙。
全套一共9本,每一册分别从几何学习的八大板块入手:
点线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立体图形、面积和体积、图形的位置和运动几何直观。
每册书上都写着——带你走进精彩的几何世界。
书中的第一页,我看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计算数学专家郭柏灵院士的序言:
几何中涵盖着艺术的美感,许多包括绘画、建筑设计在内的工作都要求具备几何基础知识;同时,几何也能为绘图、天体观测等测绘行业提供帮助;几何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医学、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信息领域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了解几何、感悟几何,可以为孩子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读完后我发现,
这套书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讲解数学的方法:
用图形化的方式,给孩子讲解复杂的几何概念,用趣味漫画的形式,搞定孩子的几何启蒙。
秒懂几何启蒙
就比如我打开的一本,是《三角形》。
开篇通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牵制关系,引出三角形的特点——最稳定的平面图形。
接着来讲三角形的构成:三条边、顶点以及每个三角形都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
通过拆开衣架,引出三角形稳定的秘密:永不变形,同样的三条边只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介绍完三角的构成和特点,接下来会通过三角形角的大小,来介绍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再通过三角形在房梁中的应用,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
最后,通过给三角形进行“体检”,得出内角和大于180°的三角形才是健康的。
通过内角和,引出外角的概念、以及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泰勒斯和证明他们的毕达哥加斯、欧几里等数学家。
整册内容读完,孩子不仅对三角形有了一个全面且清晰的认识,也为后续三角形相关的计算和推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04
而和市面上其他数学科普读物相比,这套《这就是几何》最大的不同,
还在于它是首套将新课标要求的“几何直观”思维拿出来单独成册的几何科普书。
培养几何直观思维
2011年数学新课标新增了“几何直观”的理念,2022年新课标又对几何直观的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最终“几何直观”定义为——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而《这就是几何》这套书注重的,正是在阅读中培养孩子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从而更好地使用几何知识,解决数学、生活问题,形成几何直观的意识。
就比如书中给出了数学家欧拉和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遇到“能不能一次走完 7 座桥,每座桥只走一次,最后又回到出发点”, 这样的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和书中的卡通小人一样,设置不同的起点,反复尝试不同的路线。
而数学家欧拉的做法,则是先画出了河流和小岛的平面图,并把每块陆地看作一个点,并用点和线的方式表示走过的路线。
用这样的方式,欧拉把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转变为了一个几何图形能不能“一笔画”的问题。
并证明了人们不能一次不重复地走完 7 座桥并回到终点。
欧拉在观察中发现,一个图形里必须没有奇点或者只有 2 个奇点的时候,才可以被一笔画完。
除了七桥问题,勾股定理、百僧分馍都是利用几何解决数学问题的。
这就是几何直观的魅力,也是数学家分析问题的独特之处,他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图形和符号分析出实际问题的本质。
此外,我们日常使用的统计图、统计表也都是“几何直观”思维的应用,它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
这也是这套《这就是几何》非常打动我的地方,
它能教会孩子,用几何的眼光发现复杂问题的本质。
还能帮助孩子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空间观念转化成生活中的具象物体,降低难度的同时从小培养对几何学习的兴趣。
是一套非常有用的好书,推荐给你们!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聘代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