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到达杭州市富阳区。
富阳区,即原来的富阳县,2014年改为富阳区,面积1821平方公里,人口84万。
本来订的不是这家酒店,临出发前接到携程电话,说非常抱歉,所订酒店临时改为放假,不介意的话携程帮助重订一家,产生差额由携程承担。
于是,入住了这家潽郦酒店,硬件比原订酒店好,并赠送2份早餐,价格还是原订酒店的116元/晚。
订酒店还是要找大的平台。
下午前往黄公望隐居地。
黄公望隐居地前,大片绿油油的茶田,透露出早春的气息。
指路牌写着:“我在富春山居里等你”。
黄公望隐居地位于离富阳5公里的一个叫庙山坞的山坳里。
此处树木繁茂,山清水秀。
进入隐居地前,先参观黄公望纪念馆。
黄公望纪念馆气势宏大。
黄公望是元朝人,元朝仅存99年,是短命的王朝,但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学作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曲四大样式,其中小说和戏曲两大样式是元代奠定的基础,而书画艺术中也诞生了赵孟頫和黄公望两位大咖。
黄公望1269年9月12日出生在太仓的隔壁常熟,因年幼父母双亡,过继给黄姓人家,遂改姓黄,年轻时做过小官,1315年因上司贪污被诬入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逐渐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黄公望最重要的艺术成就是创作了《富春山居图》。
1347年,黄公望定居于富春江。富春江优美的山水深深地感染了他,他身上总是带着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黄公望一生结交许多禅师,其中无用禅师就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无用禅师希望黄公望能为自己创作一幅长卷,黄公望答应用三年的时间,绘制一部历史巨作《富春山居图》,之后他历经数年作画,直到至正十年(1350年),黄公望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可见付出之大。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禅宗山水画,它的知名度与《清明上河图》齐名,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后来被烧成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定名为《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博物馆;后半卷称《无用师卷》,以无用禅师的名字而命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均为国宝,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进入展览馆。
这是序厅。
展览前语,由远及近,点出了《富春山居图》的作者和创作地点。
黄公望纪念馆位展厅分序厅和一、二、三厅,第一厅主要陈设黄公望生平传略。
第二厅展出了三幅高仿《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山水长卷,画在六张纸上,接裱后长约7米。
这是《富春山居图》的后半卷,即《无用师卷》,长589.4厘米,即台北故宫博物院得了《富春山居图》的大半。
这幅《无用师卷》系明朝人临摹的赝品,乾隆帝以为真品,图上盖有“乾隆鉴赏”印章。
第二幅是《富春山居图》的前半部份即《剩山图》的高仿,长51.4厘米,画幅虽小,但山水图景比较完整,真品为浙江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第三幅是《沈周的仿富春山居图》高仿。
沈周系明朝著名书画家,沈周与文徵明、唐伯虎、仇英并称“明朝四大家“,曾收藏《富春山居图》,后被朋友之子盗卖,他凭记忆背摹了《富春山居图》全图,不但彰显了“天花板“级的记忆和摹写功力,还具有使后人能观赏到《富春山居图》全图的重要意义。
黄公望博物馆三幅《富春山居图》高仿,既有前半部份《剩山图》,又有后半部份《无用师卷》,还有反映全图的沈周摹全图,完整地反映了《富春山居图》的全部。
《富春山居图》描写了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誉为“画中之兰亭”,黄公望也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富春山居图》长期分藏于海峡两岸,在马英九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经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商量,2011年6月1日上午10时,“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在分隔360年之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
《富春山居图》的联袂展出,不但具有文物鉴赏意义,而且彰显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意义,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也因此名声大噪。
黄公望雕像捋着胡须,笑咪咪地看着后人欣赏他的传世画作。
黄公望纪念馆第三厅展出了黄公望的其他画作。
离开展览馆,穿过拱券,进入黄公望隐居地参观,
白鹤潭。
从展览馆到黄公望隐居处约2.5公里,乘观光车前往。
途经“元高士黄公望结庐处”石牌坊,题额为书法家黄苗子先生所写。
绿树丛中的黄公望石像。
到达黄公望隐居地,此处位于庙山坞坞底,并有两股山泉在此交汇,提供水源。约70岁的黄公望在此度过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创作了传世佳作《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结庐处小院门口。
小院内的大凉屋。
小草亭。
南楼,为当年黄公望作画的画舍,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富春山居图》正是在这里问世。走进南楼,案上笔墨纸砚俨然,仿佛黄公望不时便会跨入舍内,作起画来……
这间房子也叫“小洞天“,为黄公望生活起居之处,因周围山峦起伏,林木遮天,而此处有块平坦地,抬头望天有辖然开朗的感觉,黄公望取名“别有洞天“,亦称“小洞天“。
小院后门。
连接房屋的曲廊。
寒梅报春。
参观人群络绎不绝。
离开黄公望隐居地,前往30公里外的富阳另一景点龙门古镇。
龙门古镇位于杭州市西南52公里的富春江南岸,是“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线上的国家一级景点,有320国道与之相连,交通便捷,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村后有龙门山,海拔1067米,峰峦重叠,气象万千,为富阳群山之冠。东汉名士严子陵游龙门时赞曰:“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也因此得名。
镇口的义门和龙门牌坊,颇有古侠之风。
镇口还有浙江籍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题词的石碑:“神奇古镇龙门,孙权故里迷阵”。
春节期间停车老大难,花了半小时,才哈尔滨代妈佣金高找到车位。
不愧为迷阵古镇,找入口又花了一刻钟。
进入古镇,还要经过“问鼎亭“边的“跃龙桥“。
龙门溪在跃龙桥下流淌,日已西斜,夕阳映衬着奶奶搀孙女过溪图像,妈妈则在给她俩拍照。
据说,龙门古镇现有7000多人,90%以上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据家谱记载,从三国时孙权到民国28年 (1939年),孙氏已繁衍到65世。千百年来,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3座和1座古塔和1座寺庙。
龙门古镇亦称孙权故里。
与“孙权故里“墙壁相对应的是龙门古牌坊。
龙门古镇不少明清古建筑是石砌结构,古朴结实,容易保存。
途经“朝岁弄”,进入古镇。
古镇最大的特点就是宛如迷阵,没有主街,而且街不分南北,巷不分东西,路不分宽窄,屋不分朝向。
看古镇地图,也是一头雾水。
迷阵般的古镇,可能是冷兵器时代孙权及其子孙抵御外敌入侵最有效的手段。
古镇里大多一二开间门面的小店,售卖当地特产,如素面筋塞肉后放在油里炸,御酒坊算派头很大的店了,卖自酿的米酒。
和奉化溪口镇店家都喜欢向“蒋家“靠一样,龙门古镇的店家爱傍“孙家“,这家“孙权家菜馆”,在古镇上也算大店了。
小街上的“工部牌楼“,下面还有“冬官第“三字,主人为孙权第41世孙孙坤后代所建,孙坤,明朝永乐初年工部清水吏司主事,据说主持了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八十多艘宝船的建造。孙坤后代为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聘代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