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与“掘井”——砂金个展前言
砂金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已有四十余年的历程。即使从他的成名作《红云》算起,也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艺术历史进程中,砂金始终处在不断求知、不断研究又不断创作的过程中。他在本科毕业近十年后,又先后三度求学——1987年师从著名画油家妥木斯,完成硕士学位的研习;1995年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油画研究室深造研究,师从著名油画家绢谷幸二;2007年再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昆明助孕妈妈做访问学者,师从著名油画家钟涵......因此可以说,他的持久的创作热情和执着于艺术的深入开掘正是在他不断求学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如今的累累硕果不难从他的个展中得到印证。
砂金的艺术在两个层面上得以呈现,一个是在他作品中凸显出来的强烈艺术个性,一个是他在油画本体语言上的反复推敲和个人化的形式建构。无论是从内蒙古油画群体的视角看,还是从中国油画这支庞大的队伍看,他的作品都不难呈现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砂金的艺术个性很难用无处不在的“表现性”或“写意性”来描述。如果是在现实主义盛行的五十到七十年代,具有狂放、野性的表现主义色彩,或挥洒自如的传统“写意”精神,均可谓一种个性化的表现,但在相当多的油画家都在试图摆脱学院写实的今天,“表现性”或“写意性”再难构成独立的个人化的语言风格。当然,就总体而言,砂金的艺术被归类在这个领域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仅仅这样还不能准确描述砂金独特的艺术个性。尽管砂金在漫长的艺术进程中在形式语言方面曾有过多种尝试,但在油画本体语言的探究中,他最终还是无法离开他作为一条“蒙古汉子”的“根性”。他的内心始终坚守着一种连自己也无法摆脱的“执拗”,而正是这种执拗的个性,成全了砂金的艺术。
所谓“蒙古汉子”的“根性”,其实就是以隐性的方式遮蔽在他个性深层的“族性”。在这里,你能从他的艺术中隐约感受到一种深藏于心、以内敛的方式溢出的精神张力。这种长期遮蔽于精神深层的“族性”,就像你倾听“呼麦”的感觉,那嗡嗡的重低音,仿佛要掘地三尺,笃实、厚重而直击心灵。砂金面对他的画布,何其不想掘地三尺,凿出一口深井!
事实也是如此,砂金的画让我感到,面对一个客体,他不是在轻松地“描绘”,更不是在客观地呈现,而是在言之凿凿地“确认”,确认他看到的那个“东西”!用他笨拙的秃笔凿啊凿,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才善罢甘休!他像一个倔强的老头儿,必须把他强烈感受到的东西和盘托出为止。因此,即使很抒情的风景,也会被他弄得面目全非,直到不得不确认其“拙劣”、确认这才是砂金的“风景”。砂金的本领就是真正能做到“弄巧成拙”!“拙”到只有砂金才有的一种审美品格。如高更在赞赏塞尚的作品时说:再没有一幅杰作,更像一幅拙劣的画了!
砂金的画除了一种笨拙的美,还有一种稚拙的美。他画的“马”系列和“骑射”系列,单纯稚拙到像孩童般天真。那些色彩单纯的小马,一个个像充满童心的顽皮的孩子。其实,对砂金而言,作为一种美学品格,稚拙也好,笨拙也好,既是他所心仪的、也是他与生俱来。好像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熟能生巧”。抑或他想要的就是“宁生勿熟”,“宁拙勿巧”。他的“搏·克”系列,没有画摔跤的情节,而只画准备出场或正在出场的摔跤手。因为摔跤手的出场,那仪式化的动作憨态可掬,他们试图耀武扬威,但动作本身却显得僵硬笨拙。体态的形式与他想追求的造型语言正相吻合。即使在砂金早期的创作中,草原生活在他的笔下也总是那么朴厚凝重,从没有轻松、明快的气息。
砂金本次个展的主题词是“读山”,按我的理解,油画本体就是那座“山”,而他需要用一生的精力去“读”,并且永远处在识读的途中。而他的艺术个性,也正是在他不断“读山”的过程中,不断对油画本体语言的长期求索、修炼中自然生成的。他也曾尝试探索风格不同的形式语言,但最终都在他执拗的内心呼唤中放弃。他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油画之“本体”,潜心于形式的建构、色彩的纯化,且持之以恒,从不见异思迁。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各种新观念、新媒介、新形式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展览空间,给观众带来各式各样的新感受,以及各种好奇、各种惊艳、各种陌生和意外。作为传统样式的油画还有什么可以坚守?还有什么可以持久吸引观者的魅力?如果没有,坚守在这个领域的意义又何在?砂金的画可以证明,他用粘稠的秃笔建构起来的“绘画性”,正是任何别的媒介或样式无可替代的。“绘画性”是油画在当代唯一可以存活的理由。所谓“绘画性”,就是指一幅画在完成过程中留下的富有魅力的“绘画痕迹”。一幅画只有通过画家特有的笔触、线条和色彩一步步呈现出它的魅力。而由这种“绘画痕迹”所显现出来的“绘画性”,正是油画在其本体意义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种“绘画性”当然也可以表述为一种“表现性”或“写意性”特征。我之所以选择“绘画性”这一概念,是因为“表现性”更倾向于表达主观,表达一种非理性的生命激情和神经冲动,从而呈现出一种骚动不安的灵魂状态。而砂金的画不是一味地非理性的“主观表达”;而“写意性”这一概念又多了一种传统“程式化”的“熟能生巧”的意味。砂金的画不仅具有一种主体性情的抒发,还具有在绘画“本体”意义上求索的意向。或者说,也正是他在油画本体意义上的持续求索,才建构起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个性,从而使他在众多油画家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3.8.16于京北槐园
红装
100x170cm
布面油画
1989年
夜
90x90cm
布面油画
1990年
蒙古妇女系列之三
62x80cm
布面油画
1995-1997年
春游系列-姐妹们
100x90cm
布面油画
1998年
水与绿色
38x45cm
布面油画
1999年
蒙古姑娘
50x60cm
布面油画
2002年
人物与马
97x4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夜
80x6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小青马
80x6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骑射系列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12-2015年
搏·克系列之三
50x60cm
布面油画
2014-2015年
搏·克系列之四
50x60cm
布面油画
2014-2015年
搏·克系列之十二
75.5x60cm
布面油画
2015-2019年
冬系列之三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22年
年轻的母亲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22年
新牧民系列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22年
托克托风景系列-土山下
54x45cm
布面油画
2002年
门外是海
60x60cm
布面油画
2005年
阿尔山之绿之六-黑云
80x65cm
布面油画
2006年
东乌旗写生
40x30cm
布面油画
2009年
桦林秀
65x80cm
布面油画
2009年
草棚
60x50cm
布面油画
2010年
读山系列-月色
160x65cm
布面油画
2015年
西班牙写生系列-圣城托莱多
160x60cm
布面油画
2016年
泉州写生-惠女家园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太阳沟写生系列之四
70x55cm
布面油画
2019年
太阳沟写生系列
55x70cm
布面油画
2019年
海南系列
60x5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新疆写生系列
60x4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新疆写生系列
60x5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读山与掘井-——砂金油画作品展
学术顾问
妥木斯
学术主持
学术策划
杨飞云朱春林
展览监制
孙志义
展览策划
王鹤
展览时间
2023年9月9日-10月7日
开幕时间
2023年9月9日(周六)15:00
展览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文化新街1704号
云上美术馆
砂金(胡沙金)
1955年出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蒙古族,现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油画专业委员会委员、特聘研究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四届油画艺委会委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197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
1987年-1991年,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研究生班,师从著名油画家妥木斯先生,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5年-1999年,赴日本任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油画第七研究室研究员,师从日本著名油画家绢谷幸二先生
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访问学者,师从著名油画家钟涵先生
作品参加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首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油画展,20世纪中国油画展
曾获“第一届中国油画奖”、中国油画双年展学院奖、全日本留学生美展奖励奖、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聘代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