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春日温暖的微风,行走在湖北鄂州梁子湖区的阡陌平畴,一幅幅美丽乡村图立马呈现于眼前:村民楼房围墙上绘满各种漂亮的移风易俗图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打着锣鼓的大妈们面带笑容;孩子们欢乐地在健身广场上跑来跑去……村民们感慨:如今的生活比城市里还惬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和灵魂。如何唤醒文明乡风,厚植乡村文化土壤?近年来,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积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为目标,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努力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传 让“非遗”历久弥新
一张长桌、一杆笔,成了91岁的熊克梓“疫情”期间的必备品。
“听说贵医援助鄂州,父亲就在家写书法送给他们,表示感谢。”熊克梓的儿子熊友金说,“没事的时候父亲就会叫上我和儿子‘切磋’,要是父亲觉得我们手法退步了免不了一顿吼。”
熊克梓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张裕钊的曾外孙,与其子熊友金、孙熊超皆研习张体书法,著有《苏斋文存》。
“湾里几代人都在练写张氏书法。”熊克梓说,张氏书法是先贤留下的宝贵遗产,必须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2016年底,涂家垴镇书画研究会挂牌成立,不论哪个村的人,只要是对书法感兴趣的,熊克梓都不厌其烦地教授。这几年,老人印制了不少书法册页,打算留给后人。他说,只要还活着一天,就要让更多人了解书法。
古朴的建筑、张裕钊的遗迹……沼山镇张裕钊文化园展现着梁子湖区对历史记忆、传统文化的珍视。
“要真正保护好张裕钊文化,一定要留住他的‘魂’。”近年来,在园长张绍银的张罗下,收罗了近500份张裕钊文物。
在东沟镇茅圻村张家湾积淀的民俗文化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些楹联,有古有今。张家湾后人学习书法蔚然成风,农忙之时,镢锄为笔,农闲之际,铺纸泼墨,形成了和和乐乐、翰墨书香的浓厚氛围。今年1月17日,“鄂州市楹联学会创作基地”在茅圻村正式挂牌,并为村民送去了200副木制楹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梁子湖区不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着力延续悠久历史文脉,守护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2007年6月,牌子锣被列入湖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太村第五代牌子锣领队人陈国民介绍,让他欣慰的是现在第六代牌子锣的成员多为90后,为了让他们学好牌子锣,陈国民倾囊相授技术。
在沼山镇桥柯村,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20多名湾里的妇女在这里向七八名老者请教古鄂玉连环技艺。
桥柯古鄂玉连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工尺谱的代表,是鄂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桥柯玉连环,一环传5代。到了86岁的柯传贵老人这一代,全村会演奏的表演队1个,如今队员只剩下5个年迈老人了。为了培养一批青年传承骨干,确保古鄂玉连环薪火相传,沼山镇妇女玉连环队应运而生。
对于沼山镇人而言,玉连环与张体书法、双推车、牌子锣、穿花龙舟一样意义重大,是沼山镇文化艺术名片。
张裕钊文化园基地、桥柯村玉连环基地被定为鄂州市首批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融 留住乡愁唤醒记忆
“最美不过家乡,难忘莫过乡愁。”如何缓解远离家乡人们的思念之情,留住乡愁?
梁子湖区的做法是:发展农旅融合,留住乡愁记忆。
在梁子镇乡愁传承馆里,乡愁正以不同的形式被呈现出来。老物件、传统手工艺品、渔具等,总有一样会勾起大家的回忆,同时也让外乡游客被本土民俗文化所吸引。
老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被实景展示出来,古老的纺车、农耕用具等一件件实物,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浓厚气息,仿佛诉说着古老的生活场景与悠久农耕文化的根脉,唤起人们儿时的记忆。
尹福星,鄂州市非物质文化微雕传承人。他将过去的家具、农具等物件进行缩小版的雕刻,放置在乡愁传承馆供大家参观,深受村民喜爱。
目前,梁子镇已建有庙下刘湾文化礼堂、打船墩高家湾文化礼堂、高家咀湾非物质文化传承馆和农耕文化展示馆等。
为深入发掘农耕文化,记录太和镇金坜村发展历程及百姓生活变迁的历史记忆,再现渐行渐远的家园影像和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金坜村打造了一所“乡愁记忆馆”。
走进记忆馆,可发现朴实的“外壳”之下别有洞天,每个房间各有用途,古厝内充满了文化气息和悠远记忆。石碾、石磨、纺车、锄头、烟盒、徽章……从一个房间踱到另一个房间,仿佛穿过“时间隧道”,走进过去的时光,每一件展物都是故事。
“乡愁记忆馆不仅是要让大家记住乡愁,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在外的游子回乡后,多了一处可以走动的场所,看到这些展示的物件,更是勾起他们小时候的记忆,勾起了乡愁。”梁子湖区相关负责人说。
农耕体验、民俗文化、老物件做成的微景观……梁子湖区大力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完善一批景色美、配套全、功能齐的乡村旅游景点,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又记住了乡愁。
合 志愿服务奏响“和谐曲”
连日来,梁子湖区太和镇柯畈村“和事佬”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心情大好:该志愿服务队荣获鄂州市2019年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20余年前,柯畈村以“彪悍”的民风闻名。然而近年来,村“两委”将“扫黄打非”与德治、法治相结合,进行了一场村级综合治理实验,变成了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湖北省级综合治理文明示范村。
变化得益于村里成立的“和事佬”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由10名“五老”人员共同组成,对农户进行帮扶调解,一个个生活中的小矛盾、小纠纷在村民小组里就地、就近得到解决。
同时,东沟镇茅圻村巧巧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余巧荣获鄂州市2019年岗位学雷锋标兵。“有烦恼,找巧巧”。一张小小的工作室名片已连接千家万户。自2016年进村工作开始,余巧便走街串巷,这户村民家缺点啥,那户村民家有什么需求,她都乐呵呵上门帮忙。疫情期间,余巧主动请战,组织志愿服务队给隔离村民代购物资,共服务村民近2千人(次),服务次数达2千人(次)。
“巧巧工作室”从茅圻村走向全镇,覆盖东沟镇8个村,志愿者达100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件事到百件事,道德的力量在增长,文明的力量在传递。
“榜样的力量是在不断传递的。”东沟镇伯岩村村民刘会栋荣获鄂州市2020年一季度楷模。刘会栋右臂致残,却主动参加一线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一臂之力”。从大年初一开始,无论是分发资料、入户宣传,还是人员排查、卡点值守,他都风雨无阻,出色完成任务。他不仅做宣传工作,还帮助村民代买代购,解决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一袋袋米、一壶壶油,全靠他的一只手搬上车、搬下车,送到村民家中,有时忙到午饭都没有时间吃,得到了村民的广泛称赞。
以榜样为镜子,树立一种形象;以榜样为标杆,弘扬一种作风。在梁子湖区,树榜样、学榜样、争宁波卵细胞库当榜样的新风已然形成。(鄂州日报)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聘代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