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要不要离婚?”
一个朋友讲述了她和老公的争吵,然后这样问我。
我很诧异,她和老公是大学同学,顺利的谈恋爱结婚。
老公家里条件不错,不用为生活发愁,平常带娃有保姆,她自己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公公婆婆不和她们一起住,有矛盾应该也不至于影响生活,这已经是很多宝妈羡慕的生活了,我一直以为她过得很不错。
我问,她是怎么和老公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像陌生人一样清算利益,并且打算起诉离婚?
听了她更多的讲述后,我找到一些讨论点。
“前段时间我鼓励爸妈给弟弟买房,没想到家里差那么多钱,我存的钱不够,拿了一部分,我妈觉得我手里还有很多钱,她哪能理解这边消费水平很高啊,于是我妈骂我白眼狼,十天都没有接我电话回我微信。”
“我实在是没办法了,和老公商量,借了婆婆3万块钱,我现在要是起诉离婚的话,什么都没有,还欠了一屁股债回家了。”
“老公整天打游戏,工作安稳是安稳但是工资不高,他爸妈有钱是爸妈的,他都不考虑以后我们俩的生活吗,我爸妈都觉得他不上进,离就离吧。”
“我为了他,抛下父母嫁这么远过来……”
我想起来,她对嫁的远这件事一直很介意,于是问她:“你是不是经常对老公说‘我为了你抛下父母这么远嫁过来’这句话?”
她说是的。
我跟她说,结婚是你们两个人的事,是你们决定要在一起,所以才决定组成新的家庭,他并不亏欠你什么,对方会因为你离家太远而体谅,但这不应该一直有一种自我牺牲感。这话听多了,你老公会怎么看待你对这个家的感情?
当她说到因为妈妈不回自己微信就六神无主的时候,感觉她太过恋家,心理上太过依赖父母,已经有些过度了。
毕竟已经是大人了,要“设计”自己的人生,要为自己一手打造的家庭负责,不是说嫁人之后就不用管父母了,而是说其他随着嫁人而来的责任,也需要去承担,重新调整自己的价值排序。
papi酱之前在节目中提到过,自己人生的价值排序是这样的:自己—伴侣—子女—父母,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然后是你决定相伴一生的那个人,再然后才是子女,最后是父母。
很多人对这个排序不认同,觉得这太自私太冷漠了,作为父母至少要把子女放在第一位啊,然后你的父母养育你这么辛苦,怎么可以排在最后呢?
我们父母那一代人,更多的是让亲子关系大于夫妻关系,更多的是为了家人牺牲自己,所以他们的价值排序常常是:子女—父母—伴侣—自己。
在这样的一套体系下,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牵绊也更深。
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现实中是并存的,所以有的家庭非常注重家庭,有的人则更洒脱,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和父母相隔很远。
没有什么对错,只不过是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回答,导致他们有不同的设定的选择。
当两种观念处在一起,可能就会相互碰撞出矛盾。就像我那位朋友,用自己的这套亲子相处观念去绑架老公,而老公也许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老婆对爸爸妈妈有那么深的牵挂。
阿德勒说,「生活的意义的标准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够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
自我牺牲感不能引起对方的认同,那么他就无法感同身受。
所以你最希望生活是和父母永远在一起吗?那我沈阳代妈标准价和孩子算什么?
当然,排序本身只是一种极端化的模拟,就好像同时掉进河里你要选择救谁一样的一个抽象问题,在具体的生活中,每一部分对我们都很重要,如果有余力,我们都希望身边这些重要的人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妥善的安排,而生活本身,就是在这些身份中不断平衡,努力周全。
但是,如果我们把其中一项看的过分重,或者有一项过分的缺失,这中局面就会变得失衡,就会容易出问题。
比如只在乎自己的人,可能会越过越孤独,只在乎子女的人,夫妻关系容易出先问题,把父母排在第一位的人,很可能忽视伴侣和子女的感受,把自己排得太靠后的人,压缩的太厉害有人容易反弹……
我这位朋友就有些失衡了。
她讲了一个场景。过年的时候她爸爸妈妈过去她家住了一段时间,因为疫情被困在了当地,于是一家人在一起住矛盾越来越明显。
爸爸妈妈走的那天,他们开车去送,送走爸爸妈妈之后,她情绪特别低落,在车里哭了很久,老公提议去吃饭,她提不起一点精神,于是回了家。她躺在父母住过的这间房间不想出门,并且把自己的东西都搬到了这个房间住了下来,两人分居。
作为一个已经当了妈妈的成年人,对父母如此依恋,确实有些过度了。
之前还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同样是一个出嫁的女儿,生孩子之前和老公在北京工作,后来老公去外地工作,她做了全职妈妈,并且回老家和妈妈一起生活。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马上要上小学了,为了孩子考虑她应该回北京去,但是想到妈妈身体不好,不忍心留妈妈在老家,而妈妈死活不愿意去北京,最后,这个女儿只能无奈的说,“为了妈妈,我的人生稀巴烂。”
这话妈妈听了一定很扎心。
但这就是价值排序失衡带来的问题。
我们没有人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茕茕孑立的人生太辛苦,所以我们仅仅抓住亲情,抓住爱情,抓住友情,不同的情感有不同的功能,不可代替。
这些都能拥有的人生当然更丰富,也更圆满,假如只有亲人,或者只有爱人,只有朋友,那我们都会有很多遗憾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度重视一个侧面,则其他侧面会被忽略,人生平稳的局面就会打破。
而一个人的价值排序,以及他的精力分配比重,都和小时候父母的影响分不开。
比如,有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有的孩子则对亲戚的感觉比较陌生。
还有,有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照顾自己,鼓励孩子将来去更大的世界,有的父母责希望孩子一直留在自己身边,甚至选大学的时候也替孩子做主,不让他跑太远。
而父母对孩子感情深,孩子也会对父母感情深。
孩子们其实都非常懂事,他们可以看懂爸爸妈妈的爱,并且用他们的方式给与回报。
不过还有一个例子却也值得思考。
过年时候身边有很多相亲故事,有个阿姨就很发愁,她家孩子今年29,高中毕业就没有再继续上学了,长相身高也都挺好,家庭条件也不拖后腿,按说早应该有女朋友考虑结婚。
说到最后阿姨反省,可能是因为她,她不喜欢儿子找独生女,以前孩子有交往对象,两人都有意思,但是阿姨觉得独生子女不好,于是把两人劝分了,而且并没有什么反抗或者狗血剧情,孩子听了妈妈的话,选择分手。
之后又有人陆陆续续的给孩子介绍对象,阿姨也是因为独生女或其他原因不太喜欢,于是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动静。
阿姨就说:“这孩子太听话了,是不是也不是件好事?他要是不听我的,反抗我,说不定现在已经结婚了……”
这位妈妈这样的感触,还是第一次听到,别人烦心的都是孩子不听话怎么办,这次终于知道,孩子太听话妈妈也会有烦恼。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复杂,不是简单的“听妈妈的话”,就可以让爸爸妈妈顺心如意,更重要的,还是让父母看到你的人生的掌控力,看到你可以设计好自己的一生。
或许,我们不需要爸爸妈妈为我操心太多,也不用为他们操心太多,他们就可以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而作为父母,教会孩子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责任,而不是生个孩子将来让他给自己养老。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聘代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