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属于一种阴邪,性质重浊粘腻,它能阻滞气的活动,障碍脾的运化。
所谓“不通则病”,人体发生淤堵,也可以分成“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就是血出了问题;无形的,就是气出了问题。它们最终都会影响到人体的循环。
如果说脂类是导致血液流通不畅的元凶,那湿邪就是导徐州助孕妈妈致气流通不畅的元凶。
湿气分两类,内湿和外湿。顾名思义,内湿,是机体气化异常,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湿邪在体内停滞,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腹胀、小便少、面黄、下肢浮肿;外湿的指接触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过度,超出人体正常调节能力,湿邪停滞在某部位,常见体重腰酸,颈项酸痛,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痛常限于一处不移。
关于祛湿,已经经说过很多,有几条建议供需要祛湿者参考:
1.给湿出路
“大禹治水”的故事都听过吧?把湿“放”掉,是祛湿最快捷便利的办法。一般认为,利湿是祛湿的通用之法,藉湿之重浊、趋下之性,使湿从小便而解,可谓顺势而为,效果最好,代价最小。
但是要注意,久病者、阴虚者、形虚气弱者、口干非渴而不喜冷者、脉证多寒者是不宜用这种方法的。
2.多管齐下
湿邪具有湿浊粘黏滞特性,病证缠绵难愈,单一的祛湿法常常力不能及,难获速效。因此,祛湿应从多个途径着手。需要服药则服药,饮食、运动、作息也一定要配合。
脾为生湿之源,阻断或减少湿的生成自然需改变脾的状态,一则要强壮其用,通过健脾以恢复能力;二则要减其负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小脾运压力。
3.随机应变
祛湿应视情而定,变通应用。如常见的湿与热合,尽管有湿多或热多之分,但均应注重祛湿,因湿祛则热孤。病势较盛时,还可启用另一个祛湿途径,即通腑法,使湿邪从大肠而解。
4.有针对性
具有祛湿功效的药物食物不知凡几,但是这些东西往往只针对某一类情况的作用较大,所以不能因为有“祛湿”功效就一概而论,还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祛湿才更显成效。
方法上,《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一般而言,湿邪偏上偏表者,宜微汗发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苦味燥湿,或健脾除湿;湿邪偏下偏里者,宜从小便利之。以外,还须审其寒化或热化的倾向,分别采取温化与清利。
1.芳香化湿
此类材料气味芳香,性偏温燥,挥发湿邪,解除脾困,适用于湿自外来、困阻脾胃而致呕吐泄泻、脘腹胀满、食少体倦者,常用药物如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厚朴花、代代花等。
2.苦味燥湿
即运用苦温或苦寒药物以祛除湿邪,主要用于湿阻中焦证。其中健脾燥湿常用白术、苍术等;理气燥湿常用陈皮、厚朴等;清热燥湿常用黄连、黄柏等。
3.淡渗利湿
即用淡味药物以渗利水湿,适用于湿揨中、下二焦者。所谓“治湿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治也”也就是说需要利尿,常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车前子等。
4.宣散除湿
即用风药除湿。所谓风药,是指一类具有辛散祛风作用的药物,也称解表药。这类药物多轻清上升,向外趋表,可通过开启腠理以发汗解表、达邪外出。一,风药可解表发汗,使湿邪随汗而解;二,风药多入肺可助之宣降,使内停之湿化为汗尿而解;三,风药因质轻味清而稍具疏肝之力,肝舒则脾不壅,运化正则湿不生。常用如麻黄、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等。此外,在治疗脾虚生湿病证时也每加用风药以助除湿。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聘代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