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最直白的解释就是断绝,或者大量减少跟亲戚之间的来往。新华网曾经发起的一项针对489位年轻人的调查显示,72%的年轻人不懂得怎样正确称谓自己的宗族亲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亲戚避而不及。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年轻一辈,物质条件优渥、人情往来淡薄,亲戚关系逐渐弱化。
老年人亲戚间都隔得不远,可以经常来往,这样的亲情关系自然稳固。年轻人一代因为来往较少,彼此间的亲情也就慢慢疏远了。老话讲“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几乎变成“一代无亲,二代无表,三代四代谁也不晓”。很多90后、00后青年,都是独生子女,连兄弟姐妹都没有,二代就更没有表兄弟姐妹。亲戚概念逐渐淡漠,亲缘关系粘性几乎丧失,对现存亲戚之间的互动几乎失去兴趣……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曾对4016位年轻人做过调查,发现约80%与父辈亲戚联系频率为每年1~2次,20%年轻人基本不“走亲戚”。“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日子,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亲戚对年轻人生活状况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年中的几次见面。大家一旦见面,亲戚就会直触年轻人所谓的“雷区”,经常发起“连问”:工资多少?有对象了吗?买房买车了吗?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让不少年轻人感到无奈和尴尬。因为亲戚大多习惯了邻里乡亲之间的随意走动、随意聊天,而这些“随意”却会让部分年轻人感到不适应。亲戚,讲究互惠互利,互相帮助,而现在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直接冲淡新世代青年群体对亲戚之间礼物馈赠的渴求,并在情感上也降低堂表兄弟乃至舅叔姑姨等亲戚的心理需要,青年世代“断亲”变得自然而然。互联网也让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已经被青年群体逐渐放弃。
而事实上,这只是青年经历的懵懂的少年时期,到了体味百态的中年时期。大家对亲缘关系的理解和认知也会发生变化。结婚后的成年人,会因为结婚、婚礼、生子等行为,重塑自己的家庭亲缘关系结构。身为家长的成年人必然遵循亲戚交往的基本伦理。为人父母后,在围绕孩子哺育、教育、生活、成长等问题方面,大多中国式家长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懂礼貌、有情商、合群、有朋友,这些心理期盼事实上包含一种“亲缘唤醒”功能,表现为对自己繁衍后代的自我认同,对血缘、亲缘关系有直接认知和生命体验。他们会逐渐适应“中国式”家庭亲缘关系规则,逐渐学会经营自己银川代妈风险的家庭和亲缘网络,最终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中国传统的亲缘关系。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聘代妈看到的,谢谢!
|